近几年,“植发经济”如火如荼,各类广告铺天盖地,诸如“上午植发,下午上班”、“别让脱发影响你的颜值”等口号不绝于耳,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。然而,在数万元乃至更高的植发消费背后,市场乱象和消费纠纷频繁发生。许多消费者被广告所吸引,但最终却发现植发效果远未达到机构宣传的程度,想要维权却困难重重。
深圳市民张女士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她去年进行了植发手术,但一年后仍未能如愿获得完美的发际线。她发现手术承诺的95%毛囊存活率与实际相差甚远,且机构以“毛囊生命力不够”为由,拒绝承担任何责任。苏州市民武先生也有着相似的遭遇,他曾被承诺的95%毛囊存活率显然未能实现,最终发现为他植发的机构已人去楼空。
记者调查发现,被市场称为“植发四大家”之一的苏州新生医疗美容门诊部曾服务过20多万客户,却在去年关闭了所有门店。前员工刘女士透露,公司不仅拖欠工资,消费者购买的服务也未能得到履行,想要维权也找不到负责人。不仅如此,公司还诱导顾客贷款植发,一些消费者至今仍背负着高额的贷款。
植发手术并非简单的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而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微创手术。专家指出,植发手术效果因人而异,正规医疗机构也不会保证“效果”。而且,毛囊移植存活率通常难以鉴定,导致消费者在维权时面临诸多困难。
在涉及植发的法院判决书中,只有少数判决直接认定医疗机构违约。主要原因是,几乎没有机构能做毛囊移植存活率的鉴定,因此在程序上难以对植发的医疗机构进行责任认定。
针对一些植发广告夸大脱发的严重性和植发的作用,专家表示这是违反广告法规定的。专家同时提醒,脱发分为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,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植发,消费者应该谨慎选择。
除了植发,还有许多手段可以治疗脱发。例如,药物治疗、适当补充营养物质、激光治疗、微针注射治疗以及富含血小板血浆治疗等。然而,头发的生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要从多方面入手,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作息,避免熬夜等。
总之,消费者在选择植发时应保持理性,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效果,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。同时,对于植发广告要保持警惕,不要被夸大其词的宣传所迷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