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年,我在钓鲫鱼时更倾向于使用传统钓法,尤其到了深秋,台钓的吸引力对我来说似乎不那么大了。原因无他,传统钓装备少、成本低、钓得还多,只要水深不是过于极端,我都会优先考虑它。身边不少朋友原本也是玩台钓的,看到我三天两头能狂拉、钓到大板鲫,也陆续加入到传统钓的行列。一些常看我文章的钓友或许也受我影响,开始尝试接触传统钓。
其实,传统钓入门比台钓要简单得多,新手们唯一需要多加留意的便是打窝。这里有几个关键点,希望能帮到大家。
一、打窝器的选择
有人可能会觉得,打窝器有什么好说的。但实际上,选择合适的打窝器在传统钓中至关重要。传统钓依赖打窝器来定点打窝,主要有浮水打窝器和沉水打窝器两种类型。
通常情况下,由于传统钓所钓水域不会太深,所以浮水打窝器更为常用。然而,当遇到走水时,就需要使用沉底型打窝器,以确保酒米不会因水流而散失。
对于不走水的浅水区域,有些人会选择使用沉底型打窝器。但这其实是不推荐的,因为沉底型打窝器打窝过于集中,可能导致鱼儿进窝后警惕性过高,不敢轻易吃饵,发窝时间会变慢。
如果钓点水深在一米左右,即使使用浮水打窝器,也不建议一次性倒入酒米。最好是分几次倒完,每次倒米时都分散一些,避免酒米到底后聚成一堆。
有一种“翻斗沉底打窝器”我非常推荐,它允许你控制窝料在任意水层落下。对于深水或走水的情况,可以让酒米在中下层或底部落下;而浅水或不走水时,则可以让酒米在水皮上散落。
二、传统钓打窝补窝的量
理论上,鱼多、小鱼闹、天热、水深时,窝料要多打;而鱼少、小鱼不闹、天冷、水浅时,窝料则要少打。
深秋以后钓鲫鱼,我通常会使用最小号的羽毛球打窝器打半杯左右的窝料。窝料少一点没事,后面还可以补窝,但要是打多了,那可就补救不了了。
补窝时一定要慎重。冬季鱼类活性差,进窝慢,但好处是散窝也慢,即使窝料已被吃完,鱼仍能在窝子里待很长时间。我在冬季钓鲫鱼时,如果发现某个窝子不出鱼或出鱼很少,通常都不会补窝,而是选择新的地方打窝。只有出鱼好的窝子才值得补。等到上鱼速度变慢、鱼个体变小时再补窝,但补窝的量也要宁少勿多,一瓶盖的量就足够了。
很多玩传统钓的钓友反映,一补窝就“死窝”,这多半是因为补窝时机或补窝量没掌握好。
三、打完窝子后如何记忆
这是很多钓友都会遇到的问题。当你打了三五个窝子,并等待一段时间后,很容易就忘了之前打窝的位置。
对于新手来说,建议不要打太多窝子,两到三个是常规,最多不超过五个。毕竟,打窝多并不意味着上鱼多。
打窝时,需要记住三个信息:
- 你站的位置,可以放个石头、插根木棍或倒一点酒米作为标记。
- 鱼竿伸出去的方向,需要找到对岸的参照物,这个参照物一定要明显,比如电线杆、房子、树木等。如果对岸是树林,找树做参照时,一定要找有特点的,比如最高的、最矮的,没有特点的树就换一个参照物,避免一排树混淆视线。
- 远近,即鱼竿伸出去的长度。有个简单的办法,比如手上还剩一节,就放一块石头;剩两节,就放两块,这样就很容易记住。
如果钓的是草洞,那基本只要记住第一点就可以了。
四、打完窝子多久开钓
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,因为发窝时间受鱼的密度、钓位、天气甚至酒米的影响,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。
我个人出去钓鱼时,如果天气热,通常钓个十几分钟、二十几分钟就会开钓;如果天冷,多等一会儿也无妨。因为天气冷时,小杂鱼不怎么闹,鲫鱼食量也不大,窝料不会很快被消耗,同时水温低时,鲫鱼进窝后即使把窝料吃完也不会很快游走。因此,在天气冷的时候,等待30~50分钟再下竿也没问题。如果资源差、天气不好,等一二小时再发窝也是可能的。
补窝时,一定要一个个补,不要统一补窝。因为补完窝后不能马上钓,也需要等一会儿。我觉得等个二三十分钟还是要的。因此,窝子得一个个补,这个补好,就去另外一个窝钓着,第二个补完再去第三个窝钓,如此循环。如果补完窝后,这个位置口还是不好、出鱼很少,那就没必要继续补窝了。
以上就是关于传统钓打窝的分享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如果文章还算不错,请点个关注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