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隔两年,猴痘疫情再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。近日,海关总署发布关于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,提醒来自疫情发生国家(地区)的人员,如接触过猴痘病例或出现发热、头痛、背痛、肌痛、淋巴结肿大、皮疹和黏膜疹等症状,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。此前,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猴痘疫情构成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(PHEIC)”,这是世卫组织两年内第二次就猴痘疫情发出最高级别警报。
猴痘疫情的新特点
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,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。此次疫情的新毒株“分支Ib”已在多个国家蔓延,导致疫情迅速恶化。此外,与本轮疫情有关的I分支致死率更高,使得该病毒的传播风险上升。
跨国传播风险
考虑到旅游旺季和国际交往的频繁,猴痘病毒的跨国传播风险可能随之上升。然而,由于猴痘主要通过长时间密切接触传播,如性行为、皮肤接触以及与他人近距离呼吸或交谈,人际传播能力相对较弱。我国已采取严格的边境防疫措施,新病例很难从国外传播到国内。
公众如何预防猴痘
根据专家建议,普通人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:
- 避免与健康状况不明的人员发生性行为。
- 出境旅游人员要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。
-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啮齿类、灵长类等动物。
- 如果发生高危行为,应进行21天的自我健康监测,并在出现症状时及时就医。
我国猴痘疫情现状
今年以来,非洲有13个国家报告了17541例猴痘病例,死亡517例。尽管我国曾出现本土猴痘病例骤增的情况,但自疫情控制以来,猴痘被纳入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,并制定了相应的诊疗指南和防控方案。目前,我国尚未有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,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。
国内对猴痘疫情的防控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,但仍需保持警惕,继续加强监测和防控措施,以应对可能的疫情变化。
总结
猴痘疫情再次引起国际关注,其传播风险不容忽视。然而,我国已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,并通过制定诊疗指南和防控方案,提高了临床早期识别和规范诊疗能力,科学精准地进行猴痘防控工作。公众也需加强自我防护意识,遵循专家建议的预防措施,共同应对猴痘疫情的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