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观察网 记者 瞿依贤 随着2024年国家医保谈判结果的揭晓日益临近,医药界对创新药的期待已近乎沸点。国家医保局虽在谈判前发出医保基金紧张的信号,但业内仍对“真创新”的边界心存疑虑。
在谈判结束后不久,国家医保局便邀请了多家商业保险公司座谈,探讨医保数据如何赋能商保发展。这一举措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医保局在支付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,主动为创新药拓宽商保支付路径。
在相对平静的医保谈判现场背后,医保与创新药的交互路径似乎正在悄然转变。
一位多次参与“国谈”的药企代表吴新,对谈判已渐感平常。他提到,医保谈判如今已步入常态化,与往年严肃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。
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,已成功将446个新药纳入医保目录。这些药品的医保基金累计支出超过3400亿元,惠及8亿人次,并带动了相关药品销售总额近5000亿元。然而,这一数字与美国的10%相比,中国创新药在医保基金中的占比尚显不足。
对于本土创新药企而言,能否成功“国谈”直接关系到其生存与商业化。若谈判成功,意味着产品将迅速放量并顺利开展商业化,进而反哺研发;若失败,则可能失去进院机会,放量和商业化无从谈起。
面对中国创新药不断涌现的现实,医保基金的压力与日俱增。如何在“保基本”的前提下,托举起创新药的发展,成为摆在医保局面前的一大挑战。
医保谈判现场虽然氛围相对平和,但对企业而言,压力依旧巨大。谈判专家会从地方医保部门遴选而来,他们会对产品进行严格的临床价值评估。企业代表在候场时虽显松弛,但面对医保局给出的“信封价”,仍然需精准报价。
药品价格测算对企业至关重要。多位医药行业人士表示,企业提交的价格往往偏高,医保局请的药物经济学专家则会努力压价,最终价格往往低于企业报价。
随着医保谈判的常态化,公众对“灵魂砍价”的视频愈发熟悉。这些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,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与讨论。然而,这种砍价方式是否真正支持创新,业内存在争议。
一位创新药企的副总裁表示,每个创新药的背后都是巨大的研发投入和长时间的研发周期。在谈判桌上,创新药的命运往往由一把尺子衡量,这种感受并不被广大业内人士所支持。
尽管医保谈判为创新药提供了进入目录的机会,但业内普遍认为,医保基金难以完全解决创新药的支付问题。因此,商业健康保险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。
在2024年国家医保谈判结束后,国家医保局迅速组织座谈会,与多家商业保险公司探讨医保数据如何赋能商保发展。这一举措被看作是推动商业健康险发展的重要一步。
目前,上海等地已开始尝试医保商保直赔服务,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报销和理赔服务。这一做法被视为是医保与商保融合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。
(应受访者要求,吴新、张晓阳、王尧、周静均为化名)